金融科技会让哪些人失业?| 金融科技公开课第3讲干货
观点速递
4月19日,融360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叶大清应邀参加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和人民日报《环球人物》杂志联合主办、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协办的“金融科技二十讲”公开课第三讲,发表“金融科技会让哪些人失业”的主题演讲。
叶大清先生从fintech概念入手,讲解了金融科技的历史、本质和未来发展,剖析了金融科技对传统金融的冲击和普惠金融发展的推动。
以下为演讲实录:
当我们在讲fintech时,我们到底在讲什么?
金融科技的本质是利用信息技术提供金融服务,是通过技术、数据、风控等来解决金融发展遇到的问题,而不是去提供金融产品。
回顾金融科技的历史不难发现,很多金融科技的业态是先在美国出现,随后出现在中国。中国金融科技创新已经超越美国,比如移动支付,鼻祖是美国的PayPal公司,1998年推出了互联网支付。支付宝是2011年开始的。最早做互联网红包的也是PayPal公司,但是现在毫无疑问,微信做的最为出色。中国人口基数大,有几亿向中产迈进的消费者,拥有庞大的市场;基础设施上,智能手机普及率很高,中国3G\4G网络的覆盖率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过了美国,连山区信号都特别好。
金融科技会让哪些人失业
金融科技使得银行业上演了“大逃离”。原因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年轻用户不复“钟情”,银行80%的年轻用户或流失。
第二,银行痛失移动支付市场。移动支付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用户对转账、支付的理解,此前银行跨行转账等都有手续费,已经丢失了移动支付市场。
第三,多数用户对银行的服务不满意。而移动支付则可以实现让用户不需要学习复杂的金融知识,不需要等待和烦心,随时随地办理金融业务。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在新兴技术对传统行业的挑战中,银行要逃离的也许不是新业态的冲击,也不是年轻用户的背弃,而是自身的顽疾。
哪些领域最容易被金融科技颠覆?
从业态角度来看,容易被科技颠覆的,是支付、贷款、理财、信用卡等银行不愿意做的“苦活”“累活”。但如投资银行、证券交易等更为个性化的服务,虽然技术会产生一些影响,但很难颠覆。
应对变革,“合”是大势所趋
金融和科技怎样结合、融合,最终解决用户的问题呢?
第一,渠道合作,“移动为王”。未来,银行的网点、直销渠道会弱化,银行的分支机构将被移动应用、网站、社交公众账号所替代,很显然,微信公众号和APP会成为银行服务客户最高效、最低成本的渠道。
第二,利用科技改造金融服务。算法的不断更新会不断增强模型的预测能力,技术更新也会给提供金融服务提供更多的手段。
普惠金融应该是大众金融,先“普”后“惠”
我个人认为,普惠金融应该从普、惠两个角度来看。目前中国的“普”做的很不够,银行覆盖率低,很多时候只能依赖民间借贷、高利贷;即使是银行能覆盖到的,也更愿意给有钱人提供贷款;“惠”就更不用说。我认为普惠金融的发展路径是应该“先普后惠”,即先实现了可获得性的提高,再逐渐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获客成本,依赖大数据、模型、算法等降低价格,实现“惠”。
最后,以几个普惠金融的关键词作为结束语:
1.大消费金融是关键
大消费金融领域是和老百姓的生活切实相关的,房子、汽车、分期、信用卡等,市场非常大。
2.结合大数据、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等创新科技解决问题
要挖掘、利用广阔的消费金融市场,就需要提高效率,通过上述科技来实现。
3.金融在线化
金融的在线化,也就是把线下的金融服务搬到线上来,让银行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去做服务,线上获客、线上审核,然后快速放款。
4.移动设备是未来的智能银行
手机在现在社会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未来金融在线化不断发展,手机会成为每个人银行的网点,成为获取金融产品、服务最好的渠道。
文章整理 张若雯 张晨希
图文编辑 张晨希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黄益平:为何数字金融在中国成了气候?| 金融科技公开课第1讲
金融科技公开课第2讲 | 伍旭川:区块链的特点、风险和监管(4.16)
IMI特约研究员夏乐《人民日报》撰文:互联网巨头将改写银行业?
Fintech沙龙系列 | 邹均:互联网下半场,区块链会是主角吗?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将建立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推荐好文章可联系:邮箱imi@ruc.edu.cn;电话010-62516755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65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和学术委员,74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等领域,定期举办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系列报告》《财富管理研究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和政策影响力的产品。成果还被译成英文、日文、韩文、俄文、阿拉伯文等版本在欧、美、亚多个国家发布,引起国内外理论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2016年,IMI入围《中国智库大数据报告》影响力榜单列高校智库第4位,并在“中国经济类研究机构市场价值排行榜(2016)”中名列第32位。
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